(中国这十年·吾乡)婺源篁岭:当晒秋农俗成为风景
2022-10-17 09:51 | 来源:未知 | 作者:bj责任编辑

 深秋时节,江西婺源篁岭,山间偶有雾气,袅袅炊烟常伴,白墙黛瓦之间,盛满各色食物的晒匾被村民搬到屋外,红色的辣椒、黄色的玉米在阳光的照耀下最是夺目。

 
  “晒秋”是农业文明“秋收冬藏”之中的一环,农作物收获后进行晾晒,以长久储存。在婺源篁岭,古老的晒秋农俗成为风景,引得游客络绎不绝。
 
  坐落在山崖边的篁岭古村,迄今已有580年历史。村内“地无三尺平”,“晒秋”更有层次感,房前屋后、窗台楼顶,五彩斑斓的食物可尽展风采。
 
  但复杂的地理条件也曾是制约当地发展的因素。追溯十余年前,这里交通不便、饮水困难,古村落逐渐“人走、屋空、田荒、村散”。面对这些难题,婺源县政府引入社会资本对篁岭古村进行易地搬迁和保护性开发。
 
  “原来村里的很多古建筑都面临倒塌,甚至很多晒架也腐烂脱落,不能让‘晒秋’民俗传统就这样走向衰败。”篁岭景区董事长吴向阳介绍,对篁岭古村进行改造时,对古建筑“修旧如旧”,保留了整个村庄的肌理。
 
  2014年,篁岭古村“摇身一变”成为景区,正式对外迎客。
 
  如今漫步在篁岭古村,可以看见错落有致的徽派建筑透露着古朴的韵味,门前屋后窗前都晾晒着丰收的喜悦。村内的小巷旁,米酒、豆腐等各类农家特色小吃店铺飘香不断,木梳、香膏等传统工艺品吸引不少游客。
 
  这幅中国传统农家“风景画”,暗藏着村民解乡愁、赴小康的步伐。
 
  在吴向阳看来,景区复活了“晒秋文化”,系列“晒秋产品”唤起了不少人的乡愁。当乡村与旅游结合时,不少传统农村习俗、工艺也正慢慢复苏,当地的传统文化也能更好地呈现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。
 
  “以前年轻人在省外打工,一年也挣不到多少钱,听说家乡开发了便回来了;现在大娘大妈,在家‘零距离就业’,晾晒农作物也能有收入,在家门口吃上了‘旅游饭’。”头戴红色头巾、身穿格子围裙的篁岭村村民汪杏花在景区内的一间茶吧就业,偶尔也兼职“晒秋大妈”。
 
  “生活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,现在比以前开心多了。”汪杏花如是表示。
 
  篁岭古村的美不再是“秋日限定”。这里,春天可看油菜花开满梯田,冬天可赏雪落屋檐,还有乡村乐园、流光森林、天桥滑索等主题乐园,乡村旅游“四季不落幕”。
 
  “以前我们自己种油菜花杂乱无章,现在高低错落的油菜花梯田吸引了众多游客,花季时光靠卖油菜花花环一日也能有上千元(人民币,下同)收入。”篁岭村村民曹加祥表示,如今油菜花梯田不仅是“卖风景”,也让游客成了一道风景线,自己开的民宿好的时候也能一年盈利30万元以上。
 
  如今,像汪杏花、曹加祥一样的当地村民,年均收入从十年前的数千元增至现在的4.2万余元,景区周边村庄经营着200余家农家乐,平均每户年收入增加了6万元,并且带动了周围沿线80%的村庄都吃上了“旅游饭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