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化放归,探索野生大熊猫种群复壮之路
2022-09-24 08:18 | 来源:未知 | 作者:bj责任编辑

   【生态聚焦】

  2022年6月底,在位于四川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(以下简称“熊猫中心”)核桃坪基地,雌性大熊猫博斯顺利诞下今年全球首对大熊猫双胞胎,其中一只已被纳入最新一轮野化培训计划。这是它第四次产崽。早在2018年,博斯便以“母兽带崽”的模式加入野化培训,因此拥有丰富的野外育幼经验和过硬的野外生存能力。
 
  圈养大熊猫的野化放归是熊猫中心首创的关键技术,主要分为培训、放归、监测三个阶段。开展近20年来,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智慧。在他们的不断创新和努力突破下,如今,我国已建立起完善的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监测技术体系。
 
  开启野外种群复壮之路
 
  1997年,我国首次召开圈养大熊猫回归野外的可行性研讨会,国内外一大批关注这项提议的专家齐聚成都。“放归是复壮和重建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,这对受威胁和濒临灭绝物种具有重大意义”“把圈养大熊猫放归野外,能很好地补充野外种群数量,增加种群遗传多样性。因此,复壮野生大熊猫种群是大熊猫人工繁育的最终目标”……把野化放归作为大熊猫保护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,成为与会专家的共识。
 
  但是,在圈养大熊猫种群都难以自我维持的当时,野化放归一度只得停滞在方案设计的反复斟酌和打磨上。直到2000年,“发情难、配种受孕难、育幼成活难”的世界性难题被熊猫中心科研团队攻克后,圈养大熊猫的种群数量才有了显著增长。2003年,熊猫中心率先在全球范围内启动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工作。
 
  2岁的雄性亚成体圈养大熊猫祥祥经过了3年多的独立野化培训,专家评估后认为,可以择机放归野外栖息地,进入到补充野生种群的试验中。由此,祥祥成为历史上首只放归野外的圈养大熊猫。然而,放归卧龙“五一棚”不到1年,负责追踪祥祥动态的工作人员在雪地里发现了它的尸体。经解剖研判,祥祥在冬季与野生大熊猫争夺领地和食物,应该是在打斗时从高处摔落重伤致死。
 
  “作为全世界高度关注的动物明星,祥祥的意外离世一度让这个项目中断,但这毕竟是意义非凡的科学研究,失败也不能阻挡我们探索前行的步伐。”野化放归技术开创者张和民这样鼓励熊猫中心的科研团队。
 
  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后,大熊猫的野化放归工作一度被迫搁浅,但对“祥祥事件”的总结和复盘一直在进行中:可能缺乏合适的学习对象,导致野外生存能力不足;可能不习惯野外采食;放归地种群数量饱和,可能缺乏足够的生存空间;野外成年雄性大熊猫对领地和配偶的争夺异常激烈、凶狠,可能缺乏打斗经验,放归个体往往招架不住……
 
  “母兽带崽”,野化放归升级了
 
  2010年,随着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的稳定增长,大熊猫野化放归迎来了最佳重启时机。于是,张和民带领团队迅速启动了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第二期项目。
 
  熊猫中心专门在卧龙核桃坪建立了野化培训基地,并提出“母兽带崽”的新野化培训方法——这一创新之举恰恰成为野化放归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性技术。“设立培训圈,让有野外和育幼经验的母兽在自然环境下产崽,使放归个体跟随母亲成长、习得野外生存技能,整个过程减少人为干预和影响,工作人员在接近幼崽时会穿戴涂有大熊猫尿液或粪便气味的伪装服,以保持幼崽的野性。待幼崽满一周岁后,母幼会被转移到面积更大、自然环境更复杂的野化圈舍环境中进行培训,目的是让野化个体能够在野外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存活下来。”谈到“母兽带崽”的创新思路,张和民介绍。
 
  同年8月,雄性大熊猫淘淘在核桃坪基地野化培训圈出生后,一直跟随母亲草草学习生存本领。2012年10月,作为全球首只在野化培训场出生的大熊猫,淘淘被植入身份识别芯片,并携带GPS项圈等装备奔向野外独自求生。吸取之前祥祥的经验与教训,淘淘的放归地选择在种群密度极低的石棉县栗子坪,而并非之前野生大熊猫种群密度较高的卧龙,以减小种内竞争带来的放归压力。
 
  放归后,淘淘成功地在野生种群栖息地获得一席之地,两次回捕体检都显示状况良好,红外摄像机拍摄的画面也证实,它已成功地适应野外生存环境。淘淘的成功野化放归具有里程碑意义。由于圈养大熊猫的野化培训尚处于探索阶段,几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。熊猫中心通过改进GPS项圈功能和饲养管理模式,解决了野外监测、受训个体饲养管理等一系列技术瓶颈。
 
  考虑到雌性大熊猫是潜在的繁殖资源,更容易被野生种群接纳,2013年至2015年,大熊猫张想、雪雪和华姣被陆续放归,进一步为“母兽带崽”这一野化培训方法和放归后的监测研究积累了经验。2016年,我国首次同时放归2只雌性大熊猫——华妍和张梦奔赴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。
 
  破解野生大熊猫小种群生存危机
 
  尽管经过“熊猫人”的多年潜心研究和真情付出,我国大熊猫保护事业取得显著成效,但大熊猫的野外生存境况仍不容乐观。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,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影响的加剧,造成大熊猫栖息地萎缩和碎片化,将野生大熊猫割裂成33个孤立种群,其中种群数量小于30只的有22个,还有小于10只的局域种群18个。“基因交流阻断和近亲繁殖,会使野生种群的基因多样性大大丧失,从而导致灭绝风险,野生大熊猫面临种群能否繁衍和存续的危机考验。”熊猫中心野化放归新一代学术带头人李德生指出。
 
  2021年10月,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宣布,大熊猫国家公园等首批五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。大熊猫国家公园的首要任务是解除野生大熊猫的生存危机,实现野外种群的稳定繁衍。
 
  业界专家通过论证发现,复壮大熊猫野外种群的模式分为几种:第一种是通过野化放归补充野外个体,增加遗传多样性,避免出现近亲繁殖的情况;第二种是修复小种群和大种群之间的栖息地,让野外种群之间自然交流;第三种是在确认小种群无法繁育的情况下,通过人为干预将小种群搬到大种群中去。显然,就目前的经验和调查结果来看,野化放归最行之有效。
 
 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推动下,2017年,大熊猫八喜和映雪也加入栗子坪大家庭中。随着项目的开展,大熊猫野化放归的关键技术体系逐渐形成,放归工作从栗子坪所在的小相岭山系扩大到岷山山系。2018年,大熊猫琴心和小核桃被放归至龙溪—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。同栗子坪一样,这里也是野生大熊猫种群密度小、灭绝风险高的地带。此外,还综合考虑了当地的适宜栖息地面积、主食竹生物量、放归大熊猫遗传背景等多方面因素。
 
  来自熊猫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:自2003年开展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工作以来,该中心先后成功野化并放归包括淘淘在内的11只圈养大熊猫,存活9只,存活率达81.8%。其中,7只大熊猫成功融入有灭绝风险的小相岭山系野生种群,2只成功融入岷山山系野生种群,为深入开展大熊猫野生局域小种群复壮奠定了基础,对其他大型哺乳动物的野化放归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。该项目在2019年荣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第十届梁希林业科技进步一等奖,并入选“2019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”。
 
  截至目前,在熊猫中心放归的大熊猫中,有1雄4雌共5只已满5岁,处于可以繁殖的壮年阶段。但要获得野化放归大熊猫有后代的明确证据,还需要耐心和运气。“只有当圈养大熊猫的基因真正融入野生种群,占有一席之地,不易丢失,能够传承下去,才能真正起到增加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、提升野生种群生存能力的作用。”李德生强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