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启“男德班”?其实是“好伴侣好父亲男性成长小组”
2022-09-24 08:12 | 来源:未知 | 作者:bj责任编辑

  7年后,重启“男德班”

 
  其实是“好伴侣好父亲男性成长小组”
 
  “男德班”培训目标
 
  倡导性别平等
 
  反思支配性男性气质
 
  反对性别暴力
 
  挑战不平等的性别机制
 
  培养男性做全参与型的伴侣、父亲
 
  2022年9月15日,长期从事性与性别相关研究的男性参与专家方刚发布了一篇推送,内容是招募“男德班”带领者。
 
  实际上,方刚的“男德班”开始于2015年,彼时社会上一批脱胎自“女诫”“女训”的“女德班”盛行,方刚和团队在这股风潮下推出了国内首个“男德班”。但反响并不尽如人意——除了在网上褒贬两极,报名情况也十分冷清,通过社会途径报名的学员仅有两人,原本计划6天的课程安排也不得不缩短至3天。
 
  为什么在时隔7年后又一次重启这个项目?方刚称,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变化,“今年准备得充分了”。对于这次活动的前景,他预测会两极分化,“不懂的、讽刺嘲笑的仍然会有,但是积极参与的也会增加。”
 
  方刚称,“男德”一词是团队运用的运营策略。
 
  参加过7年前那次活动的志愿者田斌,则解释得更直接一些,“其实是有一些为了打广告而考虑的,如果实打实叫做‘好伴侣好父亲男性成长小组’,你看到这个名称会来报名吗?”
 
  核心内容
 
  培养学员的性别平等及男性参与意识
 
  在招募带领者的文章中,方刚将“男德班”的培训目标定义为:倡导性别平等,反思支配性男性气质,反对性别暴力,挑战不平等的性别机制,培养男性做全参与型的伴侣、父亲。
 
  按照他的解释,这个项目的核心是培养学员的性别平等、男性参与意识,以及男性参与的理念和方法。所谓男性参与,按照联合国给出的定义,意指男性参与到传统上由女性从事的家庭和社会工作中,参与到反对性别暴力、促进性别平等的工作中。
 
  落到实操层面,反对性别暴力,进行对性别暴力双方的辅导,以及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技能提升都是必要的内容,但培训的重点还是落在如何成为“好伴侣、好父亲”上。
 
  方刚坦言,用参与家庭事务和子女教育的“父亲”角色来进行课程规划,是为了减少活动推广的阻力,“将来做广告的时候,招学员的时候,可能会从父亲这个角度多说几句,这样可能报名的会更多。”
 
  课程之一
 
  “反思支配性男性气质”
 
  在方刚规划的“男德班”课程中,除了号召男性参与进家庭生活中,还有一点被反复提及——“反思支配性男性气质”,这与传统的男性气质并不相符。
 
  方刚课程中涉及“男性气质”的探讨,在他看来,用一种规训去覆盖另一种规训并不可取,他更在意的是和学员们讨论传统男性气质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。方刚指出,这种支配性男性气质似乎让男性在性别关系中占据“主动”,但也可能同时剥夺了男性的人生幸福。
 
  举例而言,鼓励所谓的“严父”可能影响亲子之间的相处,而片面强调成功、强大,则不断要求男性追求金钱和社会地位,对暴力的推崇则会破坏婚姻关系——“每一个所谓的正向的利益背后,也一定有一个男人的创伤。”
 
  基于这个逻辑,他在“男德班”相关课程中,将兼容性的性别气质作为主要的内核之一,“就是兼容并蓄,兼具所有美好的品格,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性别实践和性别操演。”
 
  最新情况
 
  已有15人报名 男女几乎各半
 
  在此次招募的文章发布后,慕名而来参加报名的,几乎都是早已经投身进性别平等事务中的相关人群。方刚称,文章发布的3天后,他直接收到了十几个人的报名和咨询,这十几个人都是反家暴公益项目白丝带的志愿者。截至文章发布8天后的9月23日,报名人数有15人,其中男女比例几乎各半,方刚称,目前报名的人数可以组成5个小组,他们还将进一步筛选,最后留下3个小组。
 
  按照他的规划,9月份的这一次招募活动,主要是接收各地的“带领者”们,由方刚直接进行相关培训,结合修改过的活动手册,让这些带领者们具备后续独立开展相关培训的能力,至于面向社会公众的课程,则将由这些带领者们完成,“我自己也培训不过来,而且我们希望理念能够在各地开花。”
 
  相比起7年前,方刚认为这一次的准备更加充分,除了筹措来项目经费支持活动以外,他还对课程有了更长线的规划,计划通过前后持续两个月以上,每周进行至少一次培训活动的方式,形成一个有参与性的工作坊模式。
 
  按照他的规划,在未来培训课程和相关活动都是以免费参与的形式开展,成本则通过相关项目经费承担,但对于这个模式是否走得通,方刚自己并不确定,“为什么到现在想起来做这个事?也是因为我们现在找到了经费和一些资助,如果收费做,我有点担心做不起来,坦白说,至少现在我们还不太敢尝试。”
 
  探讨
 
  为何重启?
 
  7年来性别平等实践情况有所改善
 
  作为全国妇联权益部、联合国人口基金等多个国内外组织长期合作的男性参与专家,方刚对于国内的男性参与情况有着较为长期的观察,7年前那次不算成功的“男德班”之后,他长期推进着“好爸爸培训班”“好爸爸工作坊”等公益项目,也觉察到了国内男性参与情况正在发生的某种变化。
 
  他透露,2022年上半年的“好爸爸工作坊”,参与的300多名学员里,有近100人是男性,“三分之一是男性,很不错了。”另外,方刚正在进行的另一个反家暴项目中,男性的比例也占到了约十分之一,相较过去的类似项目有了明显提高。
 
  直觉上,方刚觉得7年来性别平等的实践情况有所改善,媒体对于夫职、父职的讨论和思考也越发常见,包括网络上一些年轻的“家庭主夫”,主动通过直播、短视频分享自己的居家生活。
 
  从统计数据来看,这种变化的真实情况并不乐观——根据2021年《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》数据,0-17岁孩子的日常生活照料、辅导作业和接送主要由母亲承担的家庭,分别占到76.1%、67.5%和63.6%;女性照料家庭成员和做饭、清洁、日常采购等家务劳动时间为154分钟,约为男性的2倍。
 
  重启的意义?
 
  打破传统家庭男性“第二位”身份角色
 
  志愿者田斌认为,这种变化还是建立在个体男性的自觉之上,但她感觉“7年下来,这个进步并不是很大。”
 
  2015年,首届“男德班”开办的时候,由于学员要求必须是男性,她只能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其中,在田斌眼里,那次项目的“失败”在意料之中,“向社会推行这个项目本身就是在做一个尝试,没有对它有很高的预期。”
 
  那次活动引发了社会的热烈讨论,更进一步印证了她的判断。根据澎湃新闻2015年报道,在首届“男德班”落幕后,网上对于这个活动的评价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趋势,部分男性网友在讨论中或调侃“这还用学?男子有财全交妻就OK了”,或者抨击“男性不是为取悦女性而活的!”
 
  这种割裂背后,是平等的性别观念和传统性别分工之间的冲突。田斌指出,在一些家庭中,男女之间的性别地位和关系,实际上仰仗于男性的性别平等意识,“如果这个男人有比较好的性别平等意识,他能够善待自己的妻子,没有的话,妻子的情感生活会变得比较苦。”
 
  在她看来,“男德班”所需要提倡的一个核心观念,就是家庭内部对家务、下一代养育问题以及生活规划,夫妻双方的平等共同参与和分享,打破传统家庭中男性的“副手”“第二位”的身份角色。
 
  田斌的志愿者生涯中,见过不少类似的家庭情况:“男人通常下班以后回到家很累了,他就不去做家务活,或者是不去搭理妻子,也不去照顾孩子,就是天然的以工作很忙为由,拒绝和家庭亲近。”但实际上很多妻子同样也在上班,却无法逃避家庭的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