硬科技创新风口到来 大学生创业者怎样“接招”
2022-09-20 08:01 | 来源:未知 | 作者:bj责任编辑

  “为什么飞行器都是一些传统飞行器的组合或变体,我们能否让飞行器站起来自旋飞行?”起初觉得“好玩”,怀揣着听起来“天马行空”的想法,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李泽波创办了“旋鹰科技”。

 
  9月16日,在2022年广发证券大学生微创业行动启动仪式暨2021年大学生微创业行动成果发布会上,“旋鹰科技”入选2021年度“科创之星”,获得5万元扶持资金。
 
  李泽波感慨说,为了这份科研热情,他和团队成员克服了一个个困难,“如果自旋飞行方式能为飞行器带来更好性能,在应用上有突出优势,它将成为未来无人机发展方向之一。除了内心的信念,做原始创新更需要来自社会的认可,我们也会继续将硬科技创新坚持到底”。
 
  近年来,硬科技创新已成为众多大学生投身创业实践时瞄准的热门赛道,风口已经到来。活动现场,中央财经大学生商学院党委书记、教授葛建新发布的《2021年大学生微创业行动项目分析报告》(以下简称“报告”)也显示,通过对全国249所高校、上千个项目分析发现,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表现出了强烈的技术倾向,涉及新材料、新能源、无人驾驶、人工智能等领域。
 
  结合“痛点”,硬科技也可以有温度
 
  4年前,基于对骑行运动的热爱,一群同济大学的学生开始研发碳纤维公路自行车轮组。如今,销售产品的线下门店已有58家。“希望在传统的运动自行车产业中走出一条中国制造之路”。
 
  该项目负责人吴睿昌谈到,疫情之下骑行风盛行,产业一片蓝海。“我们的核心技术突破是自主设计的碳纤维幅条,简单地说,相比于国外竞品,使用我们的产品每爬升1000米海拔可以节约48秒的时间,已通过国际自行车联盟的轮组强度测试”。
 
  “我们正在用自主研发的国际领先技术,让能量与信息在深地、深海和深空中一脉相传。”重庆大学在读博士生丰宇宸回忆说,几年前他们了解到,我国石油钻探设备上的能量信息传输技术受到国外公司垄断。为什么我国不能有自己的相关产品和技术?就这样,他们的研发一干就是8年。
 
  丰宇宸说:“技术研发成功后,我第一时间选择在最初立志的地方——石油行业进行落地研发,推出全球首款井下无线能量与信息同步传输设备‘油脉’,打通了我国自主研发国产化旋转导向系统的最后一公里,突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。”在他看来,由于技术具备高延展性,一脉相传相关产品还可以在航空航天、风力发电和其他商用领域使用。
 
  硬科技创新风口已到来。报告显示,当下创业者均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和丰厚的技术储备,能更好地将技术与市场需求“痛点”结合,成为具备商业价值的创新创业项目。
 
  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,既能围绕国家发展趋势发掘社会“痛点”,又能运用所学技术知识提出问题解决方案。在线上参与项目路演评审后,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邓汉慧颇为感慨,“硬科技也有温度,大学生创业者的科技创新项目也可以温暖人心”。
 
  研发启明智能助盲用户系统之前,创始人周江南便以公益志愿者的身份接触到了视障人群。“视力障碍者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,志愿者能做的非常有限,科技能否做得更多呢?”早在2014年就读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期间,周江南和团队便开启了用科技手段打造信息“盲道”的研发工作。
 
  经过近5年无障碍辅助功能技术的研究,他们与7名盲人同吃住近3个月,研发的全套无障碍辅助功能技术,能够让盲人、聋哑人、肢体残疾者、读写障碍者和老年人等都能平等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。
 
  “我们看到,一些创新项目专注于攻克硬科技,勇于向攻克卡脖子难题的核心技术发起进军,还有项目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,呼应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。”会上,上海证券交易所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赵峰公布了一组数据,2022年是上交所创立科创板的第4年,共有86家公司在科创板上市融资近2000亿元,从行业分布来看,新一代信息技术占47%,生物医药占22%,高端装备制造占17%,新材料占8%等,“各类面向初创型企业的投融资活跃、创新创业热土逐渐成形”。
 
  硬科技创新创业的旅途“寂寞又漫长”
 
  “开启一个新项目靠的是一腔热情,但是持续进行下去就需要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。”李泽波坦言,选择全新领域进行创新研发,“缺少相关经验参考,技术难点都需要自己解决,我们需要不断探索自旋飞行方式的应用场景和技术优势,把技术带到现实中来”。
 
  “近年来,脑机接口这一突破性技术的提出,在国际上拥有非常广阔的市场。为下肢瘫痪的患者提供更便捷的出行方式,我们也提出了一套AI赋能的脑控智能轮椅系统。”北京理工大学在读博士生刘思宇选择脑机接口技术领域继续研究,他希望做出更多突破性成果。
 
  不过,作为初创企业,他们要走的路还很长。“脑控智能轮椅系统正在进行实验验证,与北京一些三甲医院、养老机构达成了合作意向,准备申报二类医疗器械认证”。刘思宇说,希望尽早完成设备的产学研转化,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我们的设备能够走进千家万户,服务更多有需要的人”。
 
  将一项技术变为产品、商品,硬科技创新创业是一个“寂寞又漫长的旅途”。广发乾和投资有限公司硬科技行业部投资总监袁雪锋认为,“从技术到产品,要面对供应链、产量、商业拓展等诸多方面问题,团队不完备也是常见状况,年轻创业者要让自己的心态更开放,学习不同技能技巧,早日带领企业走向正规”。
 
  “大学生创业者视野打开了,对整个社会发展和产学研结合的认知打开了。”梅花创投董事总经理谈文舒坦言,“在我国,还有大量科技成果‘躺’在研究室和论文堆中,大学生创业者能够与导师、团队一起把这些成果进行产业化,是非常好的实践。”
 
  他建议,大学生创业团队同样要注重人才,“有一个简单的公式称为‘铁三角’,即要有一名技术大牛,有一名对行业应用很了解的行业老兵,还要有一名超级销售,能够打破行业认知将全新商品卖出去。这就需要团队不只把眼光放在学校内部,还要能将行业中的人才吸引到团队中”。
 
  葛建新提醒说:“技术人员创业千万不要过度表现出对技术的钟爱,而忽视了商业的调整,要在自己的创业过程中融入更多商业因素。当下,高校、企业、社会、平台等已经形成了一个创业生态系统,把创业扶持生态圈扩大,提高平台治理能力和效率,将成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中的独特模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