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老龄人口达2.5亿 “老有所养”成了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
2019-04-12 16:11 | 来源:未知 | 作者:admin
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2.5亿,每年增加8000多万老龄人口。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,养老服务需求日渐增多。实现“老有所养”,成为当前及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。
王金辉 制图
记者在多家养老机构调查发现,近年来,一方面,政府及各社会力量积极迎接“银发”大考,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,老年人的养老心态发生了新变化,青睐的养老方式更加多样,观念也更为务实;另一方面,养老服务仍然面临着诸多难点痛点,是社会发展的明显短板,服务供给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。
延伸阅读
长住邮轮、定居旅店……国外兴起另类养老方式
长住邮轮:
八旬老人选择豪华邮轮,边养老边环游
豪华邮轮是游客们放松和旅行的舒适工具,很早就被老人“盯”上了。2015年,欧洲某杂志的一位记者乘坐一艘名为“公主号”的邮轮度假,他在晚餐时注意到有位八旬以上的老人独自在餐厅入口处用餐,看起来与船员和服务员非常熟悉,好像认识他们所有人。他开始以为这位老人是邮轮工作人员的家属或朋友,一聊天才知道她只是一位有意在邮轮上养老的长住老人。
原来这位老人已经在同一艘邮轮上旅行四个来回了。被问到为什么要留在邮轮上时,老人毫不犹豫地列出了一长串理由。她说:“住在邮轮上,比养老院要便宜多了。”
这位记者马上查阅了附近养老院的情况,发现欧洲的不少养老院费用高昂,老人入住的平均费用大致为200美元一天,可是如果乘“公主号”邮轮,充分使用长期票加上老年人折扣等优惠的话,那么每天的费用只需要135美元。
还不单单如此,老人不仅省下了每天65美元,而且还能享受相当令人满意的贴身服务。她可以随意选择每天十餐的餐饮、点心外加夜宵。如果老人愿意,她能够自己去餐厅就餐,也可以申请客房服务,请服务员把食品送到房间里享用。这个讲究的老奶奶的确每天都把早餐叫到房间里,靠在床上慢慢吃。
老人还说,“公主号”邮轮上有三个游泳池,一个健身房,全天的洗澡热水,免费的洗衣机和烘干机,随时可以使用。如果每天拿出5元小费的话,那么船上的服务员都可以是她的看护,24小时不间断。而且船上有医生随行,完全不用担心患病的问题。老人还高兴地说:“假如我在船上摔倒造成了髋骨骨折的话,邮轮公司早已许诺会立即给我升舱,并且可以终身使用。”老人最高兴的还有每隔一到两周就能交上新的朋友,从来都不缺一起聊天和玩游戏的友人。每天晚上船上还有真人秀节日,包括歌舞、杂技表演等供她消遣,比住在老人院里要有趣多了。
这位记者披露了该消息后当时引发了热议。《今日美国》随后调查证实,邮轮是个不错的养老之地。在该报的统计中,情况更为乐观。例如数据显示,在有专业人员服务的养老院中,2017年的费用每月平均为3750美元,而在12夜旅行的南加勒比邮轮上,普通价格为779美元,相当于65美元一天。如果老两口同往,第二人的票价减半,再计算上积分、老年人折扣以及信用卡奖励等优惠,价格就更低了。另外,老人一般不会订烈酒,不要求登岸旅游,那么费用又少了一些。
据该报报道,很多长途邮轮愿意接纳“留守”老人,只要老人按时缴纳费用即可。而且邮轮的航线和时段是固定的,例如一次环球邮轮每年在海上180天,一个旅行结束后,老人有机会在同一码头登上另一艘邮轮继续生活,连交通费都不用多掏。港口上会有自助式储物仓库,老人可以把多余衣物存放好,完全没有累赘。当然,并不是每家邮轮公司都愿意接受老人长期入住。
定居旅店:
养老院贵不如住假日旅店,既省钱又方便
去年底,美国得克萨斯州的64岁退休老人特里·罗比森在自己的社交网页上发表了一番言论,他说,在美国的养老院平均每天收费188美元的今天,他可不想把钱花到养老院里,声称已经找到了最佳养老地点,老人们随时都可以去。
罗比森说,经过一番研究和计算后,他认为遍布各地的假日旅店最适合养老。他对假日旅店进行了调查,当长期包订房间加上老年人折扣都合理使用时,老人每天只需要交纳59.23美元,而且还包括早餐,有些旅店还有晚间酒水和餐食优惠价时段。
罗比森说,每天省下来的钱,老人们可以舒舒服服地享用午餐和晚餐,哪怕天天下餐馆都够了,而且还是选择最中意的馆子去吃,或者申请送餐服务,预订特殊的电视节目和电影。总之,老人们可以过得很宽裕。
罗比森指出各种方便之处:旅店里有水疗室、健身房、游泳池。房间里有清洁的浴巾、充足的牙膏、洗发精和剃须刀。清洁工永远把房间和洗手间打扫得一尘不染。旅店里有免费自助式的洗衣机和烘干机。
不过,请旅店洗高档服装是要收费的。一旦遇到电视坏了,床垫不舒服等问题,老人也完全不用费心,服务人员会随时来打理所有事情,修好之后他们还要表达歉意。
罗比森说:“他们把你当顾客,而不是当病人看待”。如果老人每天交5美元,那么工作人员就会轮流来照看:“他们会在当值时来查看你的状况,如果有问题会叫救护车。”
在旅店的大门口,总有该城市的公交车站,老人们免费。如果老人行动不便,他们有专用的残疾人车辆伺候。老人想要远途旅行的话也很方便,旅店每天都有开往机场的摆渡车,老人如果不想总待在一个地方,“那太好办了,夏威夷也有假日旅店”。
住在旅店里,老人们是很安全的,因为夜间有保安人员执勤。老人们在旅店接待来访的亲友非常方便,旅店也欢迎他们住上三五日,既陪伴老人,又给自己放个短假。
实际上,罗比森在花费上的估算还是偏保守的。今年2月美国旧金山凯悦集团在网上公布的房间价格,每晚只有30到40美元。如果订长期居住和使用旅馆电话,还能获得额外积分,罗比森和老人们更该高兴了。
扎根小船:
夫妇俩退休后驾船自由行,享受优质生活
在上了年纪后,很多人都希望实现自己多年以来的某些愿望,而如果这个愿望正好和安度晚年的方式重合,那真是太完美了。
美国夫妇加里和朱莉都喜欢大海,他们一直想拥有自己的船,在海上来去自由。夫妻俩退休之后,便离开了居住多年的内陆,购买了一条11米长的小型帆船,把自己的全部家当都搬上去,过起了随船漂泊的生活。
夫妇俩尤其喜欢加勒比海,他们在退休后的8年之中,全部都在温暖的中美洲海岛间游玩。加里在为《国际生活》杂志撰写的文章中说,按照他的计算,他们每个月所需要的家庭预算,只需要1000美元便足够了,比住养老院当然便宜很多,甚至比在美国本土养老,还要便宜不少。
原来,加里和朱莉一年中有很长一段时间,可以免费停泊在加勒比海周围风景优美的海滨小城,在享受海洋和日光之余,也享受异国廉价和优质的生活。他们在海边的农贸集市里购买当地的热带美食和水果,饮用那里款待游客的酒水。如果乘出租车可以放心和他人拼车,分担车资。生病和看牙都在港口小城解决,因为那里的医生水平也是杠杠的,而医疗费用则可以回到美国报销,万事不用担心,还节省钱财。
加里夫妇实现了他们潇洒养老的梦想,也鼓励其他老人也效仿,并且义务给他们指导如何学习驾船。加里说,在沿海城市学习驾船每人30美元,租船也不过每周1500到3000美元。有此愿望的人只要提前计划和参加相应的训练,实际操作是很容易上手的。如果到了不能出海的年龄,就把船停泊在某个港口附近,以船为家就可以了。加里夫妇是打算好了,要在船上安度晚年了。(北京晚报 记者 温玉顺)
北京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:适老小改造 可以帮大忙
“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,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”,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,拨动国人心弦。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,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,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,一系列举措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。老年社会正在到来,打造“老年友好型城市”,进行适老化改造,则是每一座城市需要应对的课题,更是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应对老年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。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本报近日关于适老公园的报道,引发读者持续热议。
·公共设施要能保障老人安全·让老人在公共环境心理放松
除了家庭的适老化改造,老人经常前往的医院、公园、餐饮、超市等公共场所,都应更多地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,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,从老年人行动上的方便和心理上的需求两方面入手,能够处处体现对老人身心特点的细腻关照和人文关怀。
保障老人的身体安全,是公共环境适老化改造的重中之重。要让老年人有安全感,就要充分考虑到各类意外发生的可能性。人上了年纪,腿脚多不灵便,视力听力也都受限,摔、滑、绊、掉等安全隐患大大增加。因此,无障碍设计极其必要。公园里的坡道、公厕里的安全扶手、商场里的休息点、银行医院里的助老通道等,应该设计得恰如其分。各种安全隐患,也应该尽早发现并排除。本报的报道中提到,有的公园不让老人电动轮椅进入,这应该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。但考虑到使用电动轮椅的老人越来越多,公园是不是应该提前做好准备,而不是一禁了之?
让老人在公共环境中自如从容,和安全上的考量同等重要。老人不仅需要安全的环境,也需要被尊重、被理解。因此,在保障老人安全的同时,也要考虑到不能让老人有被束缚的感觉。有些公园,为老人们设计了步道,还贴心地在地面标出长度,方便老人锻炼身体,让他们对于自己的锻炼程度心中有数。有些社区,不仅给老人提供可供休息的座椅,还预留轮椅空间。如今的公厕,也越来越人性化,但考虑到老人们行动不便,多半会有人陪同,多建一些“第三卫生间”,则能让老人们在“方便”时更方便。
在安全便利之外,老人们还需要精神滋养,需要心理慰藉。老人的社交生活,应该在适老化改造中得到更多重视。老年活动站点、便利的口袋公园,都是必不可少的。另外,应该有更多能遮风挡雨,又舒适安逸的休息区,方便老人们歇脚、晒太阳、和好友相聚。在方寸景观中体现温情,需要设计者的巧思和对老人特点的充分了解。
健康和幸福是衡量老年人生活品质的标准。适老化改造,需要全方位的设计,需要更多的换位思考,需要更精准的努力。建设“老年友好型城市”,应当有更多的人积极参与,和更迅速、更严谨、更专业、更人性化的行动。
来源:综合光明日报、北京晚报